编委会成员
主  任:张福宽
编  委:丁明仁 刘志凤 马衍伟
     宋   涛 孙鸿雁 王海峰
     许洪华 邢建平 张和平
     (按姓氏拼音顺序)
主  编:张和平
责  编:徐小杰
美  编:丁玛丽
 编辑手记
写在改版前夜的话   新的一期《新电气》就要和读者见面了。它很新,在走过了四个春秋后,它重新披上了新装。   在过去一千四百个日日夜夜里,它严正以待,跟踪了研究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记录了科研人员探求真理的思想轨迹,展示了…… 详细内容 >>
 
 联系我们
 

邮件:xuxj@mail.iee.ac.cn
 







 
  观察思考

关于我所应用类科研工作的思考/ 许洪华
作者:许洪华  日期:2008-05-02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  【字体:
 


近年来,我所的科研工作取得了可喜的发展,在蒸发冷却技术、应用超导技术、电气驱动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特别是在实际中得到了应用,为我所、我院赢得了荣誉。但面对目前的形势,应用类的科研工作在我所如何更好地发展,应编辑部的要求,结合在我所近20年的科研经历,谈一下自己粗浅的体会和建议。

一、科研工作面临的竞争形势

1.     国家强调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应用类科研工作应强调实用,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我所作为科学院的研究所,无疑应该面向国家的重大技术需求、面向解决行业所需的关键技术开展工作。国家及行业的重大及重点课题一般要求企业牵头。如何使我们的研究工作在国家及行业中发挥巨大作用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我国的企业总体而言创新能力有限。一些大的企业集团专业生产门类齐全,如大的电机集团,他们基本都有机械、电气、铸造、控制等方面的生产制造能力,也有设计、工艺方面的研究能力,但对研发新技术、研制全新产品的能力要大幅度提高,才能起到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目前,这些企业应该是和我们这种应用类研究所有很好的合作空间,但是,有些重大课题明确为企业牵头,这样我们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时,就面临巨大的挑战。

2.     国家对应用类研究课题一般支持有一定研究基础的单位,研究工作需要针对新技术、新问题,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前期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是巨大的,特别是针对重大课题。如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对于应用类的重大研究课题,没有研究基础很难得到国家或行业支持。我们科学院的研究所必须要有技术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新课题、新方向、新领域,而这些探索一般基于原来的工作基础。即使有一定的基础,要开辟新方向,初期很难得到外部的支持,一般我们做了相当多的工作,国家认为风险不大时才肯支持。部署新方向就意味着投入人力物力,还可能失败。只有不断探索新方向,支持新领域、新技术的研发,课题组、研究部以及我们的研究所才能够持续发展。

3.     应用类科研工作的用户及合作伙伴一般是企业,但企业也是我们的竞争对手之一,除在争取国家课题和研发关键技术方面存在竞争外,国际大公司及国内发展好的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和科研的投入、以及其激励机制,对我们构成巨大的压力。

现在企业对科技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科研投入强度大,对国家和行业研究课题的竞争力越来越强。目前我所的很多研究领域面临“巨人”的竞争,竞争对象甚至是世界级的大公司。现在的国家政策使国家科技主管部门也喜欢把重大课题由企业承担,国有大公司甚至很多民营公司纷纷建立研发中心,一些大公司和我们所不少课题组人员联系,给予高薪和良好的工作条件,想挖走我们的人才。只有发挥我们的优势,创造条件留住人才、吸引高水平的人才加入,使他们在这里有发展事业的环境和条件,同时又能有相当的收入,我们所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4.     国家强调产学研结合,除领域内的相关研究所外,高等院校纷纷成立研究所、或与企业结合、或自己创办高技术企业,对我所的科研工作构成了巨大的竞争。

   在高校工作的压力比在科学院要小,科学院研究所的不少科研人员甚至研究员去大学工作,大学在课题研究和吸引人才方面是我们强大的竞争对手。在和企业合作方面,不少大学制订了灵活的激励政策,目前大学和企业的合作非常活跃。行业特别是垄断行业的研究机构,因其课题来源有相当保障,研究成果有直接的出口,对我们也构成了威胁。

二、我所科研工作的思考

我所科研工作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生存和发展的困难多、压力大,竞争激烈。但科学院的研究所也有自己突出的优势,如科学院作为国家级的研究机构,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还是巨大的;科学院对研究所有很多直接的支持,包括课题经费以及能力建设方面,特别是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研究所的实力有了很大提高;和高校比,我们做应用型的研究更接近市场、接近实用,和企业的合作更容易,也更容易集中力量承担重大课题;和一些企业的研发中心比,我们的人才素质更高,专业更广,对有志于科研工作的人才也更有吸引力;科学院的研究所已经形成完整的研究管理体系和研究所文化,人才和技术也有相当的储备,实验和工作条件也已经有很好的基础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我所如何应对目前的形势开展我们的工作,下面是几点不成熟的思考。

1.     所及研究部、课题组要有中长期的战略方向和目标。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根据科学院的定位,我们必须持续地探索新技术、创新开拓。

国家目前非常重视中长期发展战略的研究,制定中长期的发展目标。我们应该根据国家的部署开展工作,满足国家需求,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贡献。作为科学院的研究所,我们更应不断研究国内外技术发展的趋势,参与制定国家科技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甚至因为我们的超前部署和研究,使我们的发展目标成为国家的目标和行业目标。要想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我们的主要工作必须面向国家及行业需要,根据国家需求确定我所的战略方向及目标。特别是国内外没有开始研究的新技术、新方向,要根据战略目标,提前进行部署,使我所的科研工作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虽然我们还有巨大的差距,但我们的研究工作应该瞄准世界水平。技术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首先要立足现有的基础。国家提倡跨越式发展,一般来说,如果跨越式发展指某个领域我们落后十年,我们用5年的时间超过国际领先水平,这基本是在大跃进,况且我们的工业基础及研发投入和发达国家比还有很大差距。我理解的跨越式发展是某个领域我们落后十年,我们充分吸取国外的发展经验和教训,用5年的时间把差距缩减到5年之内,甚至2-3年内,这已经是了不起的跨越。

当然,我们积极鼓励原创性的技术,鼓励发展世界领先的技术,像我们所的蒸发冷却技术。但现在我们具备这样研究基础和地位的项目太少了,我所目前从事的应用研究绝大部分和世界先进水平有差距。无论如何我们的研究首先在国内应该是领先的,通过人才和技术积累及科研成果,确立我所在国内相关领域的核心地位,进而加强国际合作,逐步发展为国际一流的研究所。

2.     科研工作要瞄准国家、行业的需求,要研究关键技术。作为科学院的研究所,我们一定要研究核心技术,解决国家及行业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为行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我所在科学院才有一席之地。

对于课题组而言,目前的情况是没有课题、没有经费课题组无法生存。在初期或特定的转折时期,可以承担一定技术含量不太高的任务维持生存,但从长远而言,课题组要生存,必须有方向、有目标,并且只有研究关键技术,才能长期生存。技术都有时效性,研究组的工作要吃着碗里的、盯着盆里的、还要想着锅里的。研究所也一样,只有技术领先才能生存发展。

3.     研究的关键技术最终要实用,要有出口。应用类研究工作的目标是要产生经济效益,为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做贡献。在确立研究方向及关键技术时,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应用。

应用研究的产出除了培养人才、发展技术外,最终的目标是实用。如果我们的研究实际应用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那我们是实实在在的为行业、为国家做了贡献。如果只是写几篇没有多少价值的论文、研制出除了验收没有其它用处的科研样机,这种研究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基本没有作用,在经济上也产生不了效益,这种研究无疑是不成功的。和企业合作,从开始研究就时刻考虑实用。

4.     核心技术需要长期的积累。一般而言,只有长期持续地在一个领域研究关键技术,才可能确立在所从事领域的核心地位,争取更多的资源,为行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目前,社会风气比较浮躁,喜欢走捷径,梦想跨越,不考虑前期系统持续的投入,幻想人才、技术、产品想要时马上就有。实践证明,市场换不来关键技术,买不来领先技术,还是需要踏踏实实的工作。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战略定位、发展战略、技术发展路线图,且要有系统的政策和持续的支持,才可能使我们的技术领先。目前社会比较浮躁,急功近利,这反而给踏踏实实做工作的人更多成功的机会。只要有核心技术、有好项目,不愁没有资助,现在愁的是没有核心技术。

5.     要加强合作,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链条。从研发到批量生产的过程中,我国存在很多问题。研究所及高校研发的一般只是科研样机,要实用,必须进行产品化研究,要开发商品样机及批量化生产技术。一般公司要求的是成熟、完整的批量化产品技术,这造成科研产出及产业需求的脱节,开发的技术无法产生效益而束之高阁。产业界也因为研究单位开发的技术不能应用而往往宁肯花高价买国外的技术。只有加强合作,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链条,才能保证应用类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

我们所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链条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尝试,像成立电气高公司转化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生产体外碎石机、电子束焊机等。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磁悬浮、蒸发冷却等课题组相继成立公司转化技术,太阳能热发电、太阳电池技术等和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合作,这些都是很有益的尝试,有的还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我们应该继续鼓励探索不同的合作及运行模式,加快成果的产出和转化,为国家做贡献,同时形成良性循环,增强我们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在外部形成庞大紧密的可用资源,这样我们能做的研究工作的面也会扩大,研究能力大大加强,真正具备吸引和留住一流人才的实力。

6.     研究工作必须有效率,要具有竞争性。技术都有时效性,只有提高效率,在行业内具有竞争力,我们才能生存。要形成积极向上的研究所文化及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保证科研工作高效地开展。

和国外的研发人员比,我们所的科研人员工作努力、勤勤恳恳,刻苦程度和敬业精神一般要更好,水平也不比他们差,但为什么工作成果不如他们,甚至同样的人在国内做工作不如在国外出成果快?要说原因有很多,但我们的研究工作效率不高是主要原因之一。我们所的技术往往都在具体人身上,人离开了,技术也没有了;有些人培养了几年,刚能独立工作就跳槽了,我们为竞争对手培养了人才;我们研发的技术很难积累,大家沟通不够,课题组之间甚至课题组内部做重复工作;对工作计划性不强,工作节点控制不住;工作中出了问题经常找不到责任人;时间观念不强,执行力弱;大家都不想受束缚,做事规则意识不强等等;还能列举出很多现象,这些都导致一直研发团队研发效率不高。个人认为这和我们的文化及管理制度都有关系。我们从事的应用研究,特别是重大技术研究,没有一个高效的能打大仗、硬仗的团队,个人的能力再强,我们所也很难有竞争力。

7.     要持续增强我们的研究能力,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留住及吸引一流人才,同时建立合理的研发团队;要大力建设及完善实验设施,提高我所的研究水平。

   领军人才的作用毋容置疑,像我们所电动汽车、太阳能热发电、太阳电池等研究方向,有了领军人才,我们在国内相应的领域便有了一席之地。吸引和留住领军人才非常重要,但建立一直合理的团队同样非常关键。一个团队都是研究员、都是博士很难做大事,我们只有建立合理的团队,吸引或培养相应岗位的人才,使他们在同行中相同的岗位上是一流的,这样的团队才能有战斗力,能干大事。目前我所的实验室建设制约了研究工作的水平,大型的实验平台不多,各课题组分别建设实验室,大家资源有限,很难建立像样的实验室,这对我所的地位也有很大影响。

三、对我所科研工作建议

针对以上的分析,根据长期的观察思考,仅就我所科研工作提一点个人的粗浅建议:

1.     所、研究部及课题组要加强战略研究,要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课题组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生存是第一位的,但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没有长期持续的技术积累,课题组很难壮大,更难承担国家重大课题,课题组也很难生存发展。对国内外刚发展或尚未发展的一些新方向、新领域,一旦决定要研究,要迅速组织力量,投入优势的人力物力,确立我所的核心地位,“占领山头”,开拓我所研究的新方向。

2.     和行业中的优势企业联合,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我所一些课题组逐步或已经在行业中有了相当的地位,和行业中的优势企业联合。我们提供源头技术,由企业进行产品化开发及产业化生产,产生的利润按比例返回课题组,解决课题组的发展资金问题,提高研究人员的收入。我们应鼓励课题组和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包括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建立合资公司等,甚至积极支持我所开发的技术支撑的合资公司能够上市。这样,将大大提高我所在行业中的地位。

3.     建立一流的实验室。实验设施的先进程度越来越成为我所提高研究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我所应积极争取国家、科学院及地方的资源,建立行业的公共实验平台,建立国家级实验室。我所可以分年度利用创新经费重点建立公共实验室,如环境实验室、电磁兼容实验室、大功率电气驱动及发电实验室等。这对提高我所的学术地位有重要意义。

4.     加强过程管理,提高效率,实施ISO9001质量认证体系。我所目前承担的研制任务越来规模越大,技术越来越复杂。有些课题特别是军工课题,通过质量认证是承担课题的必要条件。实施质量认证体系,将使我所的管理水平上一新台阶。

5.     要完善研究所文化,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氛围。我所人员脚踏实地,团结凝聚,宽容大度,做的多,说的少。我们应该继续发扬已有的优良传统,同时应加强开拓创新,积极鼓励青年人成长成材,早日挑大梁。

6.     要创造条件,给青年人大胆压担子,给有能力的人提供舞台,使他们早日出头,用事业吸引及留住人才。

7.     加强不同课题组、研究部之间的合作,加强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增强我们的研究能力,争取承担重大研究项目。

8.     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青年人的经济压力很大,来我所工作的人总体素质较高,我们必须提供和他们能力相符的经济收入。虽然目前可能收入不高,但要使他们看到希望,要建立适当的机制,使他们只要做出重要贡献,就能拿到高收入。

   以上只是个人的一己之见,凌乱且不系统,只是在多年研究工作中的感触和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衷心希望在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历史时期,我所能做出应有的历史贡献!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2002~2006 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二条六号 技术支持:中研网
邮政信箱:北京2703信箱 邮 编:100190 研究生招生电话:010-82671389 传真:010-62560904 E-mail:office@mail.iee.ac.cn
0.20877909660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