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委会成员
主  任:张福宽
编  委:丁明仁 刘志凤 马衍伟
     宋   涛 孙鸿雁 王海峰
     许洪华 邢建平 张和平
     (按姓氏拼音顺序)
主  编:张和平
责  编:徐小杰
美  编:丁玛丽
 编辑手记
写在改版前夜的话   新的一期《新电气》就要和读者见面了。它很新,在走过了四个春秋后,它重新披上了新装。   在过去一千四百个日日夜夜里,它严正以待,跟踪了研究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记录了科研人员探求真理的思想轨迹,展示了…… 详细内容 >>
 
 联系我们
 

邮件:xuxj@mail.iee.ac.cn
 







 
  休闲驿站

无国界的艺术
作者:刘剑峰  日期:2008-04-29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  【字体: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无论你身在何处,也无论你说着哪种语言,每当音乐响起时,都可以唤起你对它的共鸣!——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俄)《第一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1。从我听到旋律的那一刻起就被它所深深地吸引了,也许曲名并不一定为众人所知,但是当旋律响起的那一刻,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感触!

这是我很早就喜欢的一首协奏曲,而且自从喜欢了它,就再也没有停止过。一直到现在,每次听这首乐曲,感动都不曾因逐渐的熟悉而淡化,总都是最初的那么新鲜,而且总是在最深处被打动。大师级的作品我是没有什么资格评价的,只能用自己的感受结合作品的一些介绍材料,将它展示给更多的人。

被喻为“十大协奏曲之一”、“钢琴协奏曲之王”的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号是一部在音乐爱好者中“妇孺皆知”的优秀作品。这部作品是柴科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古典音乐入门的必修课,当然更是钢琴协奏曲中不可多得的精品。柴科夫斯基一共写了三首钢琴协奏曲,这一首最成功。它是柴科夫斯基的早期作品,写于1874-1875年,当时正是农奴改革之后,由封建生产关系转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品中略含俄国味的主题,以及充满斯拉夫式粗线条和色彩的管弦乐法,正是这首乐曲的魅力所在,这首钢琴协奏曲是第一流的钢琴家们竞相演奏的曲目。

乐曲一开始就进入了富于歌唱性的激情,钢琴使由管乐引出的情绪在瞬间飞扬,悍风中的旗帜一样高傲地飘展。那是一种遥远无拘的宽厚歌喉,舒展得没有边际,仿佛可以自此延伸到天的尽头。这旋律还带有深深的凝聚力,仿佛从一进入乐曲开始,听者就踏入了一块辽阔而坚实的土地,它不仅用来存放充满惊讶的感激,还可供信任。

第二部分格调清新,柔和、舒缓,旋律极富流淌感,有泉水般的透明,沁入心脾。在旋律的行进中,心神也随之变得清亮、平静。阳光放柔了眼神,时间放慢了脚步,耳语般的风正在穿过苍翠的丛林,树冠摇曳;山峦正在悄然的生长绵延。小提琴那一段诉说般的演奏,悠长深情,与管乐的对话真挚婉转。仿佛河流的奔淌是为了梳洗自己,仿佛洁净的云是为了擦拭天空,仿佛草场的茂密就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松软的休憩;仿佛白桦林的高耸只是为了满足梦境中一个似曾相识的了望。钢琴再次明确的出现时,情绪更为活跃、轻盈,充满动感。

乐曲进入第三部分,钢琴的歌唱显得明朗健康、饱满、自信直接。钢琴的声音满弹性,情绪的层次丰富充沛。激情部分排山倒海,收敛时滴水不漏,每一个开合收放都一直撑满到承受力的边缘。细节丛生,枝叶繁茂,十分抒情优美,同时也充满生机,音乐里洋溢着青春和难以抑制的内心喜悦。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继续终于推向主题的光辉再现。钢琴与乐队齐奏这首壮丽宏伟的颂歌,全曲达到最高潮,具有辽阔壮丽的气势,使整个作品积极向上的基调得到充分的体现。

也许是天意弄人,抑或是好事多磨,这样一首出色的杰作,却在作曲完成的时候没有得到公众的承认。作品完成后,也并未按照一般惯例在自己国家初演。因为当时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校长、柴科夫斯基的友人尼古拉·鲁宾斯坦斥责此作品华而不实,无独创性,不适于用钢琴演奏。尼古拉·鲁宾斯认为它“一无是处、无可救药”,要求柴科夫斯基必须按自己的意思修改,他才能“给面子”,准许演。柴科夫斯基说:“我一个音符也不改,我要按照现在的样子付印。”柴科夫斯基把“献给尼古拉·鲁宾斯”的标抹去,一度改为献给塔涅耶夫,到最后才确定献给德国钢琴家封彪罗。187510月,彪罗到美国巡回演出,在波士顿首次演奏这首作品,获得很大成功。后来尼古拉·鲁宾斯坦也郑重地向柴科夫斯基谢罪,于1878年演奏了这首协奏曲。柴科夫斯基因此维护了自己的创作个性和自由、人格感和自豪感。1889年,柴科夫斯基将这首乐曲略加修订,成为现行的乐谱。

我一直想:柴科夫斯基对大地的广博和丰富一定有着深沉的眷恋,站在这样的情感面前,就如同站在同样广袤的大地之上,几乎能感觉到大地在随着自己的呼吸一同起伏,没有同样情感,旁观者是无法用概念企及的。

其实在听每一个曲子的时候,乐曲从刚刚开始,就会有一个属于作曲家和听者之间的期望值存在,作曲家在表述自己的意愿的时候,会选择采用一种为沟通而建立的模式,通过这个模式,以期达到传递情感和内容的效果。而听众对预定模式的接受程度,直接决定对作曲家思想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过在喜欢作曲家的作品上,我可以接受很多不同的模式,但是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来看,他们对生命的真诚、对疑惑的恳切,以及对大地和自然的尊重,是我忽略模式差异的直接原因。因为这个时候模式的问题被推至第二位了。柴科夫斯基的深挚情感和对宽广的描述,是他的音乐语言模式的根结,从这个根结上,生长不出华丽和虚无的东西。

这首协奏曲,即使我很久都不去听它,一旦再接近,我们依然彼此都充满着交谈的热情。所以无论我什么时候想起它来,首先触摸到的边缘就是亲切感。我觉得这些音乐,还有这份亲切感能够生成存在,是馈赠给青涩生命的一份补偿和安慰。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2002~2006 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二条六号 技术支持:中研网
邮政信箱:北京2703信箱 邮 编:100190 研究生招生电话:010-82671389 传真:010-62560904 E-mail:office@mail.iee.ac.cn
0.1145350933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