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委会成员
主  任:张福宽
编  委:丁明仁 刘志凤 马衍伟
     宋   涛 孙鸿雁 王海峰
     许洪华 邢建平 张和平
     (按姓氏拼音顺序)
主  编:张和平
责  编:徐小杰
美  编:丁玛丽
 编辑手记
写在改版前夜的话   新的一期《新电气》就要和读者见面了。它很新,在走过了四个春秋后,它重新披上了新装。   在过去一千四百个日日夜夜里,它严正以待,跟踪了研究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记录了科研人员探求真理的思想轨迹,展示了…… 详细内容 >>
 
 联系我们
 

邮件:xuxj@mail.iee.ac.cn
 







 
  观察思考

培养博士生的几点感受/ 马衍伟
作者:马衍伟  日期:2008-04-29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  【字体:
 

编者按:

马衍伟研究员是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高温超导材料和强磁场下新材料合成及其相关物性研究。自2004年以来,先后培养了9个研究生,所培养的研究生连续两年获得3次中科院院长优秀奖。在本文中,作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谈了几点培博士生的切身感受,供全所教职工参考与交流。

 

博士生的几点感受

马衍伟

图:马衍伟和他的学生们(左三为马衍伟研究员)

我所在的应用超导重点实验室优秀的老师很多。老一辈像韩朔老先生、严陆光院士、林良真老师、余运佳老师等、新一代如我的同事肖立业研究员和王秋良研究员,他们均培养出很多优秀的学生,其中一位还获2004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我自从上岗当博士生导师以来,就与其他博士生导师有很多交流,我也经常琢磨他们的方法,自己也大胆探索。现在就研究生培养方面,谈点自己的体会。

 

首先,在招生时,尽量找些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而不是只想要一张学位证书的学生。这在研究生报名或综合面试时,通过交谈基本就可以确定。实际上,每次都有不少考生找我,希望我为他们开一个参考书目或提供往年考题,我都一概回绝。一个考生既然有志于在某一领域,他就应该知道该看什么书,该掌握哪些基础知识,而专业考试主要该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基本功扎实,认真复习,通过考试是不成问题的。

 

其次,博士生要选择国际前沿的课题进行研究,要让研究生有兴趣去做,最好结合研究生们的背景、特长,而不是让他感觉到是导师让我做的,不得不做,或赶鸭子上架,这样做起来就像嚼蜡一样,效果肯定很差。要选择前沿的课题,就要求导师尽量争取国家级的科研项目,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这样学生才能被吸引进入到那个领域中去。有了这些前沿的课题,就有探索性,有了探索性就有很多是未知的,探索性不仅是科学问题的未知,培养也是未知的。近几年来,我本人承担了多项国家级课题,如“973”“863”以及国际间合作项目等,一直在超导材料及强磁场应用领域内做研究,研究生在选题时都应当围绕这个中心,这样导师和学生才能配合默契,各取所需。

 

题目一旦选定之后,不能置之不理,要随时过问。你要是一直不过问,这个研究生的培养肯定是要失败的。特别是有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来对他的实验已经不感兴趣,必须及早做调整,能讨论的及早讨论。如果确实是实验中的问题,要及时发现问题,尽快解决,否则,既浪费人力物力,又白白浪费时间。也让学生知道,科学上有些东西,不是你想做就能做出来,有时会出现此路不通,需要灵活的手段进行调整。现在我有博士生6个,硕士生2个,博士后1个,助研2个,也是一个不小的群体。如何管理这些研究生,如何及时地掌握学生所做研究的进展情况,监督学生的研究,无疑,例行的group meeting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

这种group meeting每周或隔周一次,整个研究组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博士后都必须参加。会上,研究生们每人进行10分钟左右的汇报,主要讲述自己最近课题研究的进展,介绍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工作设想。之后,研究组其他人员可以对其进行提问,阐述互相之间的不同观点和看法。这种group meeting实际上是一种课题研究的交流和促进会,通过这种会议,我掌握了学生的最新研究动态,已经有了哪些成果,同时系统解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的研究提出建议和指导;对于学生之间也是很好的学习机会,相互有所了解,知道别人在研究些什么,扩大了彼此的研究视野。另外,通过group meeting,每个人的研究过程和成果都在小组内部系列化和公开化了,因此对于一项研究,不会因为研究生的毕业、研究人员的高速流动而影响其连续性。而新研究人员的到来,只会给研究注入更新鲜的血液,更换了新的推进器。

除上述进展报告外,学生们在group meeting上还必须进行最新的相关领域文献报告。实际上,学生报告的文献中,很多都是我也没读过的。而做这种关于文献的交流,等于好几双眼睛都在帮我看文献,而其中关键的文章,我会后再仔细阅读。很多科学问题以及有创意的想法,就是从这样的氛围中、这样的共同讨论中提出来的。这种学习和共同探讨的过程对学生很有好处:他们一方面学到了应怎么去看文献,另一方面学到了怎么提出问题并敢于提问题。提问题需要很多综合的知识、需要敏锐的眼光和洞察力,还要能把科学问题凝练,以自己的方式提出来。group meeting对我而言,是效益最高的研究生培养环节。

 

第四,要充分调动博士生的研究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科学研究的快乐或者成功感。在我们研究小组内,谁的工作取得了进展或成果,谁就是第一作者,谁就负责整理发表。经验证明,这对于调动研究生的研究热情相当有效。如一位学生在博士研究生期间,在国际SCI源刊上共发表和录用论文14篇,其中被收录10篇。由于表现突出,多次被评为院三好学生标兵,在毕业时又获得研究生院“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当然一篇文章在投稿之前,我要反反复复提出修改意见,讨论、修改、再讨论、再修改,七八次的讨论、修改是很平常的事情。特别是博士生在发表其第一篇英文文章时,导师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的英文科技写作经验严重不足。这时更需要导师具备足够的耐心。待等到过了这一关,再写第二篇论文时,整体状况就会大为改善,这时学生的自信心也会相应建立起来了。

 

最后,重视与国外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一个实验室的人员、设备能力毕竟有限,如果能让学生进入国外的相关知名研究机构,直接接触国外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在一段时间内面对面地接受外国专家的指导,借助国际间交流来增长学生的见识,从而有效地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因此,我尽量利用自己在国外的工作经历,积极和世界相关知名科研机构建立良好的研究关系,努力为研究生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能进入这些机构做短期的合作研究。如和法国科研中心、日本东北大学和筑波国立材料研究所等的相关机构就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每年课题组的学生可轮流出去2-3次进行短期研究。这些学生通过这种合作交流不仅增加了自己的自信心,同时扩大了的研究视野。

 

自从当导师以来,在培养研究生方面积累的一点经验和收获,主要应该感谢电工所所有老师及朋友们给予我的关心和支持,还要感谢所人事处所有老师为我们导师做出的辛勤工作。可以说,没有大家的支持和帮助,我也不会取得今天的一点成绩!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2002~2006 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二条六号 技术支持:中研网
邮政信箱:北京2703信箱 邮 编:100190 研究生招生电话:010-82671389 传真:010-62560904 E-mail:office@mail.iee.ac.cn
0.15183901786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