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委会成员
主  任:张福宽
编  委:丁明仁 刘志凤 马衍伟
     宋   涛 孙鸿雁 王海峰
     许洪华 邢建平 张和平
     (按姓氏拼音顺序)
主  编:张和平
责  编:徐小杰
美  编:丁玛丽
 编辑手记
写在改版前夜的话   新的一期《新电气》就要和读者见面了。它很新,在走过了四个春秋后,它重新披上了新装。   在过去一千四百个日日夜夜里,它严正以待,跟踪了研究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记录了科研人员探求真理的思想轨迹,展示了…… 详细内容 >>
 
 联系我们
 

邮件:xuxj@mail.iee.ac.cn
 







 
  专题报道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2007年度总结报告
作者:许洪华  日期:2008-09-03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  【字体:
 

2007年是国家“十一五”计划的第二年,也是我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工作的第二年,我所主要科研工作步入攻坚阶段。2007也年是我所发展的关键之年,所领导班子、所党委班子和工会、职代会的换届工作顺利完成,研究部门进行了局部调整,全所科研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攻关能力不断提高。全所同志努力工作,锐意进取,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中心,积极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的制定和科技任务的争取和落实,圆满完成了一批具有重大意义的科研任务,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显示度强的科研成果。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大大拓宽了我所的科研领域,而且还为我所科研工作取得更大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全所基本情况

我所2007年度事业编制控制数为369人,流动人员301人,其中在学研究生252人,离退休人员364人。

2007年度全所到位经费总额为16970万元,比2006年增长24%。全所资产总额为51499万元,流动资产中货币资金19878万元,比上年净增2991万元;固定资产总额14941万元,比上年净增加921万元。

2007年度全所在研科研项目总计164项,其中: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24

(2)   973课题(参与):             2

(3)   863课题:                    25

(4)   攻关/支撑课题:               4 

(5)   其它国家任务课题:      12

(6)   GFJG课题:               18

(7)   企业委托等横向课题:          35

(8)   院创新项目课题:              8

(9)   国际合作课题:               9

(10)    百人计划课题:              2

(11)    院杰出青年百人计划:      1

(12)    研究所自主布署项目:     24

2007年,全所到位科研经费共计约10100万元,各研究单元贡献情况分布见图1


 

1 2007年度全所到位科研经费分布图

2007年,全所到位科研经费以课题来源分类的分布情况如图2

2 2007年度科研经费来源分布统计图

我所本年度继续保持在承担国家“863”计划科研工作方面的领先优势,同时也在承担GFJG任务等方面取得进展。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我所积极鼓励所内自主创新,培育领域科研新的增长点,支持领域基础科研的开展,于本年度自主部署领域前沿项目8项,青年人才基金项目14项,共投入约515万元。

二、主要科研进展与成果

1、主要科研进展

风力发电技术:承担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课题“双馈式变速恒频风电机组控制系统及变流器研制”,成功研制出1.5MW双馈式变速恒频风电机组变流器的产品样机,进行了全功率实验测试,并在大连天元电机厂成功并网运行;1.5MW双馈式变速恒频风电机组控制器和变桨距系统研制进展顺利,突破750kW失速型风电机组控制器批量化生产技术,目前生产了50多台。

图:1.5MW双馈式风力发电变流器

光伏发电技术:对西藏羊八井100kW并网光伏示范电站和3种跟踪系统的现场运行数据进行了收集、整理,对150kW集中型并网光伏逆变器及不同跟踪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了评估,在此基础上完成了863计划课题MW级集中型高压并网荒漠电站的优化设计,完成1150kW逆变器的改进型产品样机,研制成功了低倍反射聚光实验装置一套,500kW集中型高压并网光伏逆变器研制工作正在按计划进行;在具有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控制、蓄电池容量混合式判断和多级负载管理等先进功能的控制器方面取得突破,完成逆变器研制,建成了四座总容量为30kWp的示范电站;承担的“十一五”863计划重点课题“和景观、建筑结合的MW级并网光伏电站及关键设备研制”按计划进展,选定北京乔波滑雪馆为示范地点,100kW以下系列并网光伏控制逆变器研制进展顺利。

图:纳木错中心小学30kWp的示范电站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完成太阳能塔式热发电系统的总体设计与定日镜场排布软件的编制;与华电工程集团签署电站初步设计委托书,预计20083月份可以完成整个电站的初步设计;承担863重点项目“高可靠性吸热、传热、蓄热方式的研究和系统建立”,完成“吸热、传热、储热”系统的方案设计,水工质吸热器的初步设计与熔融盐工质的配方研究取得进展;在延庆县基地完成3台不同形式的定日镜的研制和安装,并完成“国电集团太阳能发电咨询报告热发电部分”,为我国的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积累。电力电子控制技术应用于定日镜跟踪控制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确定了以永磁同步伺服电机为驱动部件、ProfiBus-DP作为网络协议来构建控制网络,并详细分析了太阳位置运动在辐射领域应用的计算算法,完成了定日镜控制系统的硬件组装、现场安装和控制软件调试,本工作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中期考核,目前,正在继续完成跟踪精度与无人值守自动运行程序的调试。

太阳电池技术:通过HIT电池理论分析和电池结构优化设计分析了各种结构参数对HIT电能性质的影响,利用PECVD系统制备了HIT电池,其在p型衬底上达到了AM011.92%的转换效率;优化了磁控溅射制备ITO薄膜的工艺条件;制备了电阻率为2.0×10-4Ωcm、光透过率超过90%的优质ITO 透明导电膜;在光伏-温差混合微能源的研究中,完成了MEMS能源系统中太阳电池部分结构设计与太阳电池部分各单项工艺的研究。同时太阳电池技术研究组注重与企业协作,在高效太阳能电池的工艺优化与生产线建设过程中,均得到企业的支持并取得成效。

波浪能发电技术:提出了液态金属磁流体波浪能直接发电技术,完成了系统的理论分析、数学建模与数值模拟、性能分析和预测,提出了一种抑制端部效应的新型通道结构形式,使发电机的效率进一步提高,完成了试验装置总体方案的分析比较,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摇摆式液态金属磁流体波浪能直接发电系统方案。

醇基可替代燃料及其能量转换技术:开展了新型醇基液体燃料及其能量转换技术的研究,进行了多种新型醇基液体燃料燃烧特性的冷态试验研究,获得了新型燃料在自动化燃烧装置中的流量与压力特性,进行了新型醇基液体燃料自动化燃烧装置的燃烧试验,解决了醇基燃料燃烧时普遍存在的点火困难、难以稳定燃烧的难题,并成功研发了醇基燃料的全自动化燃烧灶具。

图:醇基燃料热态试验台

磁流体推进技术:应用于电力设备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首次提出了磁流体管道泵的概念,抑制了机械噪声和流体动力噪声的产生,是一种高安静型的海水泵,目前已完成对超导磁流体海水泵的工作过程的理论分析,进行了MHD管道内部电场、磁场和流场等偶合场特性的数值模拟。超导直线电机及其水下发射装置原理样机的研制在10kN永磁驱动装置、模型YL和发射管的设计、水动力系统的设计等方面开展研究,为下一步的制备工作奠定了基础。

磁悬浮技术:“十五”863计划“高速磁悬浮交通技术研究”重大专项子课题“牵引控制系统研制”与“牵引供电系统设计与系统集成研究均于20076月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掌握了基于VME总线的高速磁悬浮牵引控制系统的研制技术,完成了高速磁悬浮列车的牵引力、速度和位置的实时控制,磁悬浮列车的最高运行速度已达到70km/h以上;掌握了高速磁浮交通牵引供电系统的设计和集成方法,在系统设计和设备配置技术、系统调试、测试技术方面有了较大提高,为今后自主开展高速磁浮交通设计、集成和建设创造了条件。

直线驱动技术:直线电机轨道交通系统的研究在2007年取得了重要进展,建立了直线电机轨道交通系统的试验平台,编制了大功率直线电机的优化设计软件包,建立了新型非黏着直线电机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的数学模型,参与了我国直线电机轨道交通系统和直线牵引电机技术条件的修改和制定,实现和掌握了直线牵引电机的磁场定向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技术,实现和掌握了直线牵引电机的效率最优控制技术,并于200712月完成了直线电机牵引控制系统和牵引变流器的样机。

电动汽车技术:在较大功率、高功率密度的永磁电机技术研发、控制策略、车用电力电子功率变换器设计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技术进展,突破了较大功率永磁电机的加工工艺与装配工艺设计技术,研制成功了65/120kW水冷交流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与北汽合作开发新型的整车混合动力平台,初步掌握双机械端口电机系统的匹配设计及其控制策略,完成控制器、旋转变压器、冷却系统的设计制造。在为奥运电动汽车提供电机驱动系统的工作中,截至20071230,已如期完成了7套纯电动大客车100/160kW电机驱动系统、74.8kW DC/DC变换器和7APU系统的研制工作,实现了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图:100/160kW风冷交流异步驱动系统

汽车电子应用技术:本年度是混合动力轿车电池管理系统正式开发的第一年,混合动力轿车动力总成系统参数匹配与优化技术取得进展;建立了整车仿真模型,为控制策略研究、控制器开发提供了仿真测试平台;完成了电池管理系统总体设计,并开发出可适用于144V等级的镍氢电池的电池管理系统硬件,由此形成了基于S12芯片的车用ECU硬件平台;开发了基于CAN总线的电池管理系统数据采集与在线标定系统,以配合电池管理系统测试。在电动汽车总线系统开发方面,搭建完成CAN总线通信模型,并进一步研究了电动汽车网络系统中总线通信对控制性能的影响,为先进总线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蒸发冷却技术:在喷雾式蒸发冷却推进电机冷却系统研制、蒸发冷却风力发电机关键技术研究、除铁器冷却介质研究、高场强蒸发冷却磁分离装置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风力发电机浸泡式蒸发冷却技术研究、除铁器新型介质物化特性的研究等方面均取得突破。同时,“800MW量级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机优化设计和样机研制”已完成技术方案审查,并于20079月份与三峡总公司签订正式商业合同。“300MW蒸发冷却汽轮发电机样机研制”课题也完成了初步方案制定与技术审查,在200712月份与制造厂、电站正式签订合同。在“蒸发冷却变压器样机研制与产业化”方面已经取得进展,开展了35kV蒸发冷却变压器样机研制并落实了样机的挂网试运行单位。

图:750kW蒸发冷却风力发电试验样机

分布式电力与储能技术:在分布式能源系统微型电网技术研究方面,基本完成仿真平台建设,初步掌握了各单元的控制理论和方法,完成了一个发电节点的并网、独立等各种状态运行;通过对微型电网的联网运行分析,提出了适应微型电网联网运行的反应-慎思管理策略;在高能量密度超级电容器及其应用研究方面,成功研制了新型电压平衡电路,完成了双登超级电容器的长时间实验室考核与极端条件下的测试分析,并提出了新型分析模型,为超级电容器的研究积累了数据,提供了理论支持。在基于超级电容器的动态电压恢复器(DVR)研究中,完成了基于形态分析的新型电能质量问题识别算法的研究和相应程序的开发,并进行了70kVA 单相DVR系统联调,联调结果表明该系统已经达到了可进行示范应用的水平。

强流脉冲技术:在快脉冲下绝缘材料的树脂老化问题的研究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DWA电子束基本概念的定位、参数和测试的设计方面深入研究,并完成对DWA一些基本物理问题的解释;微堆层绝缘结构的研究基本完成静电场及电子漂移的仿真计算,对表面处理工程的工艺现状进行了调研,初步设计了加工工艺和材料结构;对于移动储能电源、海洋震源的研制工作均已完成设计阶段并通过组内审核;通过JG预研项目与配套项目的支持,设计制造的DCP的本体长度、整体性能指标已达到国内最高水平,其高频高压充电机电源项目也通过了专家组的验收,电源的瞬时高功率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超导电力技术:在高温超导限流器、高温超导电缆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10.5kV/1.5kA三相高温超导限流器研制成功并投入实际电网运行,运行时间达到4000小时,并进行了超过4000小时并网运行的试验研究;继续进行10.5kV/1.5kA高温超导限流器的并网试验运行工作,截止到目前,高温超导限流器在实际电网中的运行时间已经超过11,000小时,为世界之最;开展交流载流能力大于20kA(直流临界电流大于30kA)、长度为5m的大电流高温超导母线的研究,从高温超导带材的电磁特性、高温超导母线的本体设计、专用绕制机械设备的研制等多方面开展研究,在大电流高温超导母线的设计和相关技术方面取得突破;针对电解铝行业大电流传输的能量损耗问题,结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总体战略,在高温超导母排通电导体、低温杜瓦管、大电流终端和电流引线及低温制冷系统的设计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开发出节能效果良好的高温超导母排,并且实现在公司电解铝生产现场的工程示范应用;在超导储能技术研究方面,本年度主要完成了1MJ/0.5MVA超导储能系统的集成工作,即将并入北京市门头沟供电公司石龙开闭站配电网进行并网试验运行。

图:高温超导磁体

超导磁体技术:发展复杂电磁结构的遗传优化设计技术,在世界上首次研制成功能产生复杂的磁场位形来满足高功率系统要求的超导磁体技术,并提交用户使用。完成具有千安电流量级、无低温液体、可以适应快速更换样品的测试平台,实现了无锻炼而一次达到磁体运行的电流水平;研制成功固态氮保护的最大磁场为4T的高温超导(HTS)高功率的脉冲功率源系统;研制成功具有大口径、零挥发的高磁场超导磁体系统;首次实现变流系统电荷对特殊系统进行充电振荡的功能。完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1.8K大型空间应用低温容器;完成了在大规模超导磁体系统的数值模拟和复杂电磁结构大型超导磁体的机械优化软件,用于超导TOKAMAK磁体系统运行设计,超导CR磁体系统用于德国GSI加速器升级项目。

MgB2超导线带材技术:研究了临界电流密度、连接性与掺杂物氧含量之间的关系,发现了一系列有机物和有机金属化合物掺杂对MgB2线带材的超导性能有显着提高,并采用本方法大幅度提高了MgB2线带材在高磁场下的临界电流密度和不可逆场,研制出了多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性能MgB2线带材,有关研究结果形成了多篇高水平的论文。同时,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掺杂工艺与加工热处理技术相结合,成功制备出百米量级的高性能掺杂MgB2长线。

强磁场下新材料合成技术:在国际上首次采用强磁场成功制备出g-Fe2O3磁性纳米管,提出了一种制备纳米管的新方法;研究了这些纳米结构的形成机制。研究成果发表在着名美国杂志《材料化学》(影响因子为5.1)上,被国际同行专家评价为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

电磁生物工程技术:完成了人源细胞混合型生物人工肝的机械系统的技术设计及核心部件的加工与组装,电控系统的技术设计也在顺利进行;借鉴趋磁细菌的运动特点,提出一种主动螺旋推进结合外磁场姿态控制的新型混合驱动方式,初步完成了一台仿趋磁细菌的微型机器人原理样机;磁场对趋磁性细菌的影响的研究围绕磁场对趋磁细菌生长的效应、趋磁细菌的磁感受机制、趋磁细菌及磁小体的应用研究等内容展开,取得了一系列的理论分析成果,发现消除地磁场对磁颗粒的成晶过程有显着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与mms 6基因的表达变化有密切关系。另外,由国家自然基金支持的一系列基础研究课题,目前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趋磁细菌中基于磁小体的“磁感受元”研究、平面微线圈核磁共振检测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有意义的测量数据并初步完成理论分析与数学建模。

图:仿趋磁细菌微机器人及其导向控制系统

电磁成像技术:斜位三电极电流注入方式的磁共振阻抗成像系统研究解决了电磁兼容问题,完成了斜位注入电流控制电路,并进行基于斜位电流注入的谐函数电导率重建算法研究,获得了模拟的电导率图像,为重建电阻抗成像提供了条件。同时,磁共振成像系统产业化今年取得突破,由我们所的技术生产的MRI系统,于20076月取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产品注册证,标志着该项目技术转化工作的顺利完成。

微纳加工技术:完成973课题“重要纳米检测标准化”的实验装置研制,通过了项目的中期检查,并得到专家的肯定;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研制了首台微纳IDM电机,并发表了高水平国际学术论文。在科技助残科技项目工作中,提出新型盲文印刷系统原理,并研制出多头阵列蘸胶式盲文印刷系统样机。该产品参加2007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得到国家相关领导的关注与肯定。

图:电子束曝光结果图

前沿探索研究:国家基金项目“阵列磁声电阻率成像测井技术”将于2008年正式启动, 本项目提出了原创性的磁声探测技术,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石油成像测井技术做出贡献,目前正处于试验样机的研制阶段。

 

2、科研任务落实

2007年内,我所在科研任务落实经费共计7970.45万元(详目见表1),其中在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方面取得较大进展,获得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项,共计259万元,全部集中于电工学科,与其它电工学科科研单位和高校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我所在前沿交叉领域的研究尚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基础研究方面开拓新领域。

1  2007年新落实的科研项目情况

项目来源

项目数量

合同经费总额(万元)

国家863计划

12

1287.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9

259

院杰出青年项目

1

100

院创新项目

5

2136

JG项目

5

500

地方政府委托

1

50

横向合作

15

3638.3

总计

48

7970.45

 

3、国内国际合作交流

签订横向合同15份,合同金额3638.3万元,与往年相比,合同成交总金额大幅度提高。与河南中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签定的合作开发电解铝用大电流高温超导母排项目单个技术委托研发合同金额首次突破了2800万元人民币。与企业共建了中科院电工所欧贝黎高效节能太阳电池研究中心和醇基燃料转换技术联合实验室。院地合作项目社会效益再攀新高,推广技术产品年度销售收入达6628万元,实现年度利税805万元。

承担大型国际合作项目“阿尔法磁谱仪AMS-02超导磁体的研究”中AMS最关键部件永磁体系统的研制工作,并于200710月通过项目验收,完成本项目中卧式低温杜瓦试验容器并交付英国SCL。“中韩太阳能热发电合作项目”的研究进行顺利,韩国国立首尔产业大学控制工程系朴永七教授来所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研究。趋磁细菌国际合作项目中在磁场对趋磁细菌生长的效应、趋磁细菌的磁感受机制、趋磁细菌及磁小体的应用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图:AMS超导磁体

可再生能源咨询与培训方面,与德国和美国的研究机构合作完成了“农村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离网光伏电站全面质量管理”、“离网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机制”、“离网可再生能源发电标准”、“离网可再生能源发电招标”五个课题的研究,组织完成青海、新疆和甘肃62个光伏电站的验收。继续同美国NREL(美国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的合作,完成青海2个风光互补电站的运行数据评估。这是我国第一次对离网光伏电站进行的连续长期监测、数据采集和评估,对今后离网光伏、风光互补电站的优化设计及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同澳大利亚ISP签定合作协议,决定在离网可再生能源发电方面合作。应用超导重点实验室“超导电工技术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顺利通过了专家组论证,引入了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黄跃年高级工程师等6名海外知名学者。

承办了2007世界太阳能大会、中希可再生能源研讨会、第四届亚洲应用超导及低温工程会议3个国际会议,扩大了我所的国际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实验室建设

可再生能源发电研究发展中心进一步完善和改造了变速恒频风电机组变流器实验室、独立光伏、风/光互补控制/逆变实验室、大型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实验室、大型并网光伏发电逆变器实验室、电力电子实验室;投资近700万元完成了2.3MW双馈式风电机组变流器、发电机实验平台的设计和设备的研制及采购,将于20083月正式投入使用。积极建设太阳能热发电实验基地,目前已建成三个实验基地—延庆太阳能热发电实验园区、山东德州太阳能高温实验场、北京通县太阳能高温实验场。太阳能电池技术研究组目前已完成400多平方米超净实验室的建设,设备已陆续到位并投入使用,太阳能电池的中试线主体部分的建设已基本完成。可替代燃料能量转换联合实验室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为电磁推进技术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中的应用提供了优良的实验平台。

图:晶体硅太阳电池实验平台

磁悬浮与直线驱动技术研究组完成了轨道长度20大功率直线电机低速试验平台,用于试验研究不同类型直线电机在低速段的牵引特性;完成直径1直线电机高速试验平台的建设,可用于多项轨道交通驱动与控制课题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电动汽车技术研究组对本组的实验室管理进行了规范,使实验平台的运转更加高效有序。汽车电子应用技术组在弱电实验基础上,对实验平台进行了改进,自主建立了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测试平台,并对原有的三个总线EMC测试平台进行了改造。

蒸发冷却技术研究中心建成喷雾式蒸发冷却推进电机冷却系统模型试验平台,进一步改进了实验室的科研条件。

分布式电力与储能技术研究组加大了实验室和实验平台建设的力度,重点建设了微型电网试验平台,完成了实验室的整体方案设计,实现了部分发电单元并网逆变器和其它配件单元的设计和调试,设计了满足微网实验室要求的热电联供系统。建成15kW交直交电机驱动系统节电试验平台,为基于超级电容器的节电和UPS装置的研制提供必要的实验和测试条件。超级电容器性能分析和测试平台、动态电压模拟平台、电力电子试验环境建设和交直交电机驱动系统节电软件仿真平台的建设也在顺利进行中。

图:电机驱动系统节电实验平台

强流脉冲研究组建成了重复频率脉冲功率实验平台、绝缘树脂老化实验测量系统、加强了重复频率快脉冲检测手段,建立激光触发实验平台,并根据质量体系的需求,完善了实验室的管理。

应用超导实验室以参加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评估为契机,在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实验室规章制度和操作规则,完善了小规模短路实验系统、超导带材非均匀性测试系统等一系列关键设备,加强了实验室的日常管理,提高了实验室技术支撑的服务水平和功能。

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我所与中科院其它院所及国际科研机构联合申请的“中法生物矿化与纳米结构联合实验室”已获得中科院的批准,即将正式投入运行。

5、论文、专利、标准、专着

2007年度,全所发表论文403篇,其中EI论文97篇,SCI论文58篇。发表于美国《应用物理快报》上的我所关于强磁场极端条件下新材料合成的研究成果被评为“第一届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际学术论文”。申请国内发明专利受理数量为85项,国际发明专利受理为1项,总计86项。授权专利6项,全部为发明专利。另外,获得计算机软件着作权1项。

在顾国彪院士的主持下编写了一项电力行业标准“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机(发电/电动机)基本技术条件”,并于200712月正式实施。我所作为牵头单位,联合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和北京理工大学共同完成对《GB/T 18488.12001 电动汽车用电机及其控制器技术条件》和《GB/T 18488.22001 电动汽车电机及其控制器试验方法》两项国标的修订,均在2007年正式颁布实施。

2007年还由我所参与或主持撰写专着4部、编/译注2部,包括武鑫等译着《风能技术》、刘宏等着的《太阳能实用技术丛书——家用太阳能光伏电源系统》、王秋良着的《高磁场超导磁体科学》、南和礼等着的《超导磁体设计基础》、王志峰参与编着的学术论文集《Proceedings of 2007 Asian Symposium on Computational Heat Transfer and Fluid Flow》、孔力主编的《英汉电工电力词汇》、陈继忠,许春艳等编着的《开关模式功率转换器的设计与分析》。

6、决策咨询报告

本年度我所向国家、省部委提交并获得肯定批示的决策咨询报告共12篇。由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研究中心提交的“风力发电发展战略规划报告”与“光伏发电发展战略规划报告”被国务院能源办接受;由严陆光院士提交的“关于发展我国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基地与技术研究的建议”与“对于当前我国城市地铁建设中若干问题的建议”分别得到温家宝总理和曾培炎副总理的肯定性批复。同时可再生咨询与培训中心于本年度向国家发改委等省部级单位提交咨询报告11份,其中8份已得到上级单位的首肯,其它报告尚等待接收单位的回复。向国家提供能源开发与利用等相关技术的合理建议与咨询是研究单位的一项重要使命,我所在提供决策咨询报告方面的工作成绩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政府和社会对我所工作的认可。

 

三、党建、创新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

1、抓好经常性学习教育

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的头脑,深入抓好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组织召开了“十七大”精神宣讲辅导报告会;认真开展科技价值观和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职工的言行,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

2、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

扎实做好换届的各项准备工作,保证了党委换届党员大会的顺利召开,圆满完成了党委换届。认真抓好党委中心组学习,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为主题,组织召开了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组织领导干部和课题组长参加各种形式的反腐倡廉形势报告会,参观最高人民检察院举办的惩治腐败成果展,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

3、抓好基层党支部建设

及时做好党支部委员会的增补选工作,把素质好、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同志选到支委班子。加强对党支部经常性工作的指导,定期下发学习计划和内容,并督促抓好落实。坚持考核制度,组织考评委员会,以量化的方式对党支部年度工作进行了考核评定。积极做好组织发展工作。

4、抓好宣传报道工作

完成了所网的改版,美观了版面设计,丰富了栏目内容,加快了更新速度,拓展了网站功能。高质量完成了四期所刊的出版工作,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反映了我所职工在工作、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风貌,宣传了我所的科研成果和先进典型,扩大了我所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完成了所史大纲的编写工作和多数所史专题的初稿撰写、评审工作。做好政务信息报送和宣传报道工作,政务信息报送质量较往年有了明显的提高。定期举办宣传橱窗,宣扬先进单位和个人的事迹,营造积极向上、勤奋工作的良好氛围。

5、积极做好群众工作

圆满完成了工会、职代会的换届工作。发挥职代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为维护职工切实利益,做好专业技术岗位首次职等分级工作。为104名女职工办理了“女工安康”保险,对4名特困职工给予了帮困救济。组织参加了中科院第四届暨京区第十二届职工运动会。积极组织公益性捐助活动,开展了“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和中央国家机关2007年“送温暖、献爱心”捐助活动。组织职工参加义务植树、春游和秋游,定期开展篮球、足球、羽毛球、保龄球等球类和登山越野、健身徒步长走、游泳等比赛,普及大众广播操、八段锦,组织爱艺乐队进行文艺演出,组织举办了新年联欢会,活跃了职工的文化生活,培育了广大职工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图:救助贫困母亲捐助活动

四、科研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

2007 年共接收新入所人员18 名(其中应届毕业生14 名,出站博士后2名,其他人员2名)和接收博士后入站人员7名。组织进行了全所专业技术首次分级工作,聘用二级研究员3人,3级研究员7人,副高级26人(含非事业编制项目聘用人员),中级62人,初级38人(含非事业编制项目聘用人员)。

积极开展职工的继续教育工作。设立青年优秀人才自由探索项目,鼓励我所年轻人积极参与科技创新。为科研人员多方争取出国学习和进修的机会,2007年度1人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2人获准院公派出国留学计划资助,3人获得王宽诚教育基金资助。

 

五、各项管理与支撑工作

1、人事管理工作

协助院人教局和北京分院完成了所班子的换届工作。调整了所聘用考评委员会新一届成员。组织招聘了各机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研究组的组长和机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全所员工重新进行了聘用并续签了聘用合同。组织了所长助理的推荐工作。积极做好到位“百人计划”人员的考核和择优支持的申请工作;认真组织全所年终个人考核工作。

认真组织做好两院院士、中国青年科技奖及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的推荐和材料上报工作。帮助解决4位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夫妻两地分居困难。使用ARP系统进行工资维护工作,实现了全所工资数字化查询。做好各项福利及社会保险工作。

图:许洪华受聘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委员

2、研究生管理工作

做好招生宣传、录取工作,全年共录取研究生78名,其中硕士学位研究生45名,博士学位研究生33名。研究生招生质量有所提高,在全院各项研究生统计中排名靠前。

抓好研究生培养工作,聘请国际知名学者讲座,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贯彻研究生院“教育改革创新四项措施”精神,完成了2007年度中德联合培养博士生选派工作。2007年我所毕业研究生就业率达到100%,受到研究生院好评。

3、离休退休人员管理工作

关心离退休人员,注意发挥离退休人员党支部和自管小组的作用,组织老干部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召开座谈会听取他们对我所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组织团拜会、春游、秋游,参观军博、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展览和湖南韶山毛泽东故居等地,使老同志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组织京剧班、合唱团、柔力球队、乒乓球、舞蹈队、门球队、书法组等兴趣小组活动丰富老同志的文化娱乐活动。2007年我所离退休工作被院老干部局评为先进集体,离退休党支部被所评为优秀支部、院京区老年运动会中获得组织优秀奖。

4、财务管理工作

认真做好预算管理、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固定资产与房产管理等工作,完善了所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积极地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努力构建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制定了预算编制原则、范围、程序。实行财务管理岗位责任制,加强往来款款项管理,提高资金运行质量,合理控制资金使用,做好财务会计核算工作。做好财务会计、审计监督工作,及时调整不合理经费支出,组织内部审计2项,配合外部审计3项,完成了多数课题的项目验收和中期审计。加强固定资产与房产管理,认真组织开展清产核资查库工作,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政策,抓好《电工研究所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的落实,进一步规范仪器设备和房产的管理,较好发挥了财务资产处的职能作用。

5、网络与ARP管理

在做好园区网络管理的基础上,开展所网带宽扩容、ARP系统运行维护、保密认证计算机检查与处理、电工所新版网站的建设、ARP综合查询平台的建设等一系列的工作。

6、图书馆与期刊管理

进一步完善图书馆的硬件设施,完善信息化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所学科信息服务站正式挂牌建立。定期推送国家科学图书馆科学研究动态监测系列快报及其它信息。本年度编辑出版了《电工电能新技术》四期,《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年报》六期。《电工电能新技术》杂志的学术水平进一步提高,20072月起本期刊开始被《日本科技文献速报JSTChina》收录,并于2007年度第三次进入院科技期刊排行榜。

7、质量体系管理和保密管理

我所质量管理体系于200711正式运行,7月一次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现场审核, 12月又以优良的成绩通过了WQZB科研生产许可证申请的现场审查。从深层次上规范了我所安全生产、科研过程管理、仪器设备管理、科研档案等工作,为我所科研工作更大发展提供了管理保障。为配合质量体系管理工作,加强了保密管理,对全所涉密计算机、国家秘密载体、保密要害部位和联网计算机等进行两次保密工作检查。

10、对外投资与企业社会化改制

完成了电气高公司壁挂炉事业部改制,中科协通公司的退出等企业社会化改革工作,完成了科诺伟业公司增资扩股工作。全面推进所投资企业社会化改革,完成计科电、科峰公寓、科跃、和电子束事业部的改制方案的制定、审批。

11、后勤和保障工作

根据院的要求,做好公共事务管理贯标工作,顺利通过了院公共事务管理贯标考评,公文处理、档案管理、安全管理被评为院一级达标单位,信息宣传被评为院二级达标单位。新建了羽毛球馆,优化了园区环境。更换保洁公司,搞好会务保障工作。进一步规范印章、介绍信的使用。严格安全防范措施,做好后勤服务与安全保障。

六、表彰先进

1团队

l     RCDZ型蒸发冷却电磁除铁器”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l     75高温超导电缆的研制及并网技术”获得了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l     我所获中国科学院“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l     我所共青团委被评委“05~06年度中央国家机关红旗团委”光荣称号。

l     我所获中国科学院(京区)爱国卫生先进集体。

l     综合办公室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京区)“巾帼建功”先进集体。

l     所工会获中国科学院“基层工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可再生能源研究部分工会、应用超导重点实验室分工会获中国科学院“先进分工会”;

l     党务工作获得中国科学院(京区)“2007年度党务工作创新”二等奖。

l     蒸发冷却技术发展研究中心获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创新文化建设先进团队”荣誉称号;

l     所“突出贡献团队”:超导磁体及强磁场应用研究组、蒸发冷却技术研究发展中心、新能源发电技术研究组

l     所“突出进步团队”:强流脉冲技术研究组

图:突出贡献个人颁奖

2、个人

l     肖立业获“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荣誉称号;

l     顾国彪获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创新文化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l     李耀华获2006年度政府特殊津贴;  

l     许洪华受聘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委员;

l     王志峰受聘工业领域节能减排总体专家组成员;获得2006年度院地合作先进个人二等奖;

l     孙广生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工会干部”称号;宋玉洁、方光荣获中国科学院“工会积极分子”;马淑坤获中国科学院“职工之友”荣誉称号。

l     2007年度所“突出贡献个人”:马衍伟、王志峰、刘志凤、李耀华

l     2007年度所“年度特别奖”:孔力、严陆光

l     2007年度所“优秀职工”奖:丁明仁、王晓新、韦统振、田新东、刘建华、邢建平、吴建军、李亚西、李明、李斌、赵雷、夏静、徐冬平、徐鲁宁、殷伯华、高迎慧、高智远、傅德平、彭爱武、彭燕昌、曾莉莉、葛琼璇、臧春城、樊心刚

七、总结

在过去的一年中,在全所同志的努力下,我所的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顺利完成了一批重要的科研任务,提升了我所在本领域的影响力,更为下一阶段积极争取重点、重大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我所在实验平台建设、基础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与一流的研究所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新的形势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我们相信只要我所继续坚持“团结凝聚、开拓进取”的精神,勇于创新,加强管理,在战略高技术领域的项目争取中再接再厉,进一步加强基础性科学问题的提炼与研究,我们就一定能为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在电气科学及其前沿交叉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取得更多的创新性成果,使我所的明天更加辉煌!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2002~2006 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二条六号 技术支持:中研网
邮政信箱:北京2703信箱 邮 编:100190 研究生招生电话:010-82671389 传真:010-62560904 E-mail:office@mail.iee.ac.cn
0.92602300643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