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场仿真中心

 仿真软件
仿真软件 在工业应用的诸多领域中,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对仿真计算精确度要求不断的提高。为寻求可靠的、最优的工艺…… 详细内容 >>

 资料下载
·Modeling Frequency-Dependent E…
·Ultra-High Speed Motor and Eng…
·HVAC Drive System Analysis
·Large Scale Simulation of Eddy…

 交流合作
·中国科技网2006用户年会暨网络技…
·27th IEEE EMBS 2005
·第十五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
·世界华人生物医学工程会议

  交流合作

世界华人生物医学工程会议
  日期:2004-09-10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  【字体:
 

第二届世界华人生物医学工程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第二届世界华人生物医学工程研讨会于9月27-29日在北京九华山庄举行。这次会议是继两年前在台北举行的第一届之后,世界华人生物医学工程界的又一次学术盛会,其规模之大,论文之多,水平之高都明显超过了上一届。总共有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美国、德国、法国、新加坡等地约400名华裔生物医学工程方面的专业人士出席了这次研讨会,其中不乏在生物医学工程各个领域中成就斐然、地位显赫的知名专家,更多的是正在学术第一线勤奋耕耘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还有一批来自清华、首都协和医科大学BME专业的莘莘学子,也利用大会的机会前来学习,显示了我国BME领域后继有人,欣欣向荣的蓬勃生机。
会上共交流了300余篇论文,除少数作为大会报告之外,多数按内容分在12个分会场宣读。这12个分会场涵盖了生物医学工程的各个领域,包括生物力学、生物材料和纳米技术、人工器官、组织工程、医学影像、细胞和分子工程、靶向处理技术、生物传感器与生物膜、生物电子仪器和信号处理、数字医疗和医疗信息化、康复工程和行为医学、中医药工程。其中,“医学影像”及“数字医疗和医疗信息化”这两个专题首次分配给两个担任学会常委的企业单位负责组织和主持,气氛显得特别活跃,生动地体现了学术与企业相结合的旺盛生命力。
大会报告一般都涉及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整体或某些分支的前沿或方向性的问题。如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教授的“21世纪理想的生物医学工程师”、美国匹兹堡大学胡源流教授的“韧带和肌腱研究的前沿:对于生物医学工程师的机会”、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蔡一林教授的“组织工程:从动物试验到临床应用”、美国匹兹堡大学梁志培教授的“磁共振成像:挑战和机遇”等等。而在各个分会场所作的报告则是跟BME各个分支学科紧密相关的专题报告,有的理论性很强,有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十分紧密,有的涉及学科发展的前沿,很有前瞻性,有的实用性非常强,已经取得很好的试验结果,极具产业化的前景。从总体而言,这次会议的报告和相关讨论可以反映出生物医学工程这个学科现在正处于非常活跃的大发展时期,各国政府都非常关注和支持BME学科的发展,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社会及市场对BME产品和技术的需求非常强劲,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华裔生物医学工程专家正在成为这个行业的骨干力量。
现对跟我公司业务关系较密切的“医学影像”和“数字医疗和医疗信息化”两个方面稍做一点具体介绍。
在医学影像方面,现在仍然是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MRI的前沿研究更多地涉及高场(3T、4T甚至更高)和脑功能的研究。譬如美国Emory大学和佐治亚理工学院胡小平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新进展”、美国罗彻斯特大学钟健晖教授的报告讲的是用iMQC MRI 方法来探索脑的结构和功能。香港大学沈桂雄教授则介绍了用于超高场和并行MRI的RF线圈,所用设计方法和材料同现有MRI的线圈均有很大的差别,更多地要用到分布参数的原理和方法。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马健飞教授在会上所介绍的MRI的相位修正方法好像有相当不错的效果,但不知这种方法能否适用于低场。在CT方面,看来锥形束CT还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到我公司来访问过几次的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宁若拉教授在会上的报告内容就涉及这方面的问题。在超声方面,有几个报告者从不同角度谈到了高频超声成像的问题。由于并行采集的MRI和多层螺旋CT的发展,对于影像科医生来说,三维图像处理和显示越来越不可缺少,所以这方面的技术发展也就成为许多学校和企业的关注重点。在这次会上也有不少这方面的题目和讨论。
关于数字化X线成像,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的刘泓教授作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报告。他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揭示了数字化X线成像与传统的基于胶片的X线成像的差别,指出数字化X线成像实现了图像的采集和显示的分离,有可能分别进行最优化。他特别提醒,在数字X线探测器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改进余地,而评价数字X线探测器的关键参数,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MTF、信噪比和动态范围之外,不可忽略的是探测量子效率。这非常值得我们重视。另外,他提到他正在进行的一项工作是把X线中所含的相位信息提取出来,这将有助于显着提高X线图像的对比度分辨率。而从医学诊断的角度,对图像质量起关键作用的不仅是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有时密度分辨率起更重要的作用。这个观点也在后来的讨论中得到了影像科医生的强烈支持和充分印证。
在由我公司主持的分会场,主题是“数字医疗和医疗信息化”。医疗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是当代的必然发展方向。大家对这一发展方向都有很大程度上的认同感。在会上除了一些传统形式的学术报告、提问和讨论之外,最出彩的当数结合两个主旨报告的专题研讨会。每个专题研讨会主题突出,准备充分,专门邀请了非常熟悉本专题的各方面嘉宾参加,讨论深入,时间持续两个小时以上,都会引出相应结论。这种形式打破了一般学术会议的惯常方式,效果明显,得到了大会组委会的充分肯定。
第一个专题研讨会的主题是“PACS中软阅片图像显示系统的质量控制”。做主旨报告的是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安德孙癌症中心的王冀洪教授,他在指出对软阅片图像显示系统进行质量控制的必要性之后,介绍了他在美国发展的一套非常实用的质量控制方法。参加这次研讨会的除了与会代表之外,还专门邀请了我国着名医学影像专家戴建平、李坤成、彭明辰、周诚、李铁等,还有卫生部和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大家一致认为在医学影像设备功能和医院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在图像显示系统上进行软阅片越来越多地替代了传统的利用胶片-灯箱构成的硬阅片方式的情况之下,非常有必要有一个方便可行的软阅片质量控制方法,否则医生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误判,造成严重的后果。为此,大家希望卫生主管部门要加强这方面的立法,医院和科室要加强监控,也希望把王冀洪教授的方法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修改,移植到中国来,尽快发挥作用。
另一个研讨会的主题是“移动医疗”。对这个专题作主旨报告的是中国联通公司大客户部总经理吴少凡,报告的题目是“应用现代移动通讯技术构筑新的医疗保健体系”。他结合我国现有医疗保健体系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阐述了利用CDMA-1X移动通讯技术把医疗机构同社区、家庭以及个人连接起来,实现把医疗保健系统前移的构想和方案。他的报告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浓厚兴趣,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国着名生物医学工程专家俞梦孙院士饶有兴趣地自始至终地参加了这个研讨会。参会的还有卫生部、医院和与移动通讯技术有关的相关企业的代表。
三天的会议很快结束了,但在会上结交的新朋友和有机会叙旧的老朋友,在学术交流之余,还畅叙了友谊。会上大家约定,世界华人生物医学工程研讨会还要继续开下去,两年之后在香港或新加坡再相聚。

原作者:陶笃纯

 


 
0.26224493980408